关于高校实习与用人单位合作的几点思考
高校实习教学是提高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手段,是高校学科优势、科研优势和教学优势的集中整合。在当前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的严峻形势下,“毕业即失业”的高校毕业生总量越来越多。毕业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心理健康状况、协作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诚信道德等方面已成为用人单位招聘时高度关注的对象。企业是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体,只有让企业了解学校、了解学生,才能真正打通就业渠道。而高校实习教学是实现校企相互了解的最佳环节。
通过校外企业实习的实战训练,为大学生提供进入社会前的最终淬火加工,把学生放到相应企业去顶岗实习,帮助学生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提高他们的全面素质,缩短岗位的磨合期,使学生在毕业时拥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企业应该在使用人才的同时,为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条件,这对于企业和刚刚踏进职场的实习生都是双赢。
但现实的情况并不乐观,根据智联招聘网对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的调查显示,只有48.1%的企业表示愿意接受实习生。对于绝大多数不愿意接收实习生的单位来说,他们最主要的担心来自于对工作管理,商业机密以及额外负担的担忧。除此之外还有来自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如眼高手低现象;自身发展方向盲目,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又不甘心做太简单的事。最让企业头痛的问题是,心态没有摆正,吃不了苦以及选择实习单位倾向于知名的大企业等。
通过与实习企业的深入接触与调查发现,如今的企业招聘实习生,工作经验已不是首选,更多则是偏向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人际交往、沟通协调能力、责任心、团队精神和接受能力等。其次就是为人处世的态度和他们的品行。凡态度端正、敬业、诚实、虚心好学、工作认真负责的实习生都受到各企业单位的好评。像东方通信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反映实习生态度比较好,有时需要加班也没有怨言。华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更提到某学院的一名实习生,因生病未能完成任务,主动委托他人帮忙完成,责任心比较强。这些品质都受到企业的赞赏,综合分数就大大上升。
通过联系实习单位,接触到了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经理,进而了解到不受企业欢迎的以下四类大学毕业生。
1、强调报酬
那种开口就问“工资报酬多少”的大学生,令人反感。一位人事经理说:“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考虑并关心自己未来的收入和待遇,这种心情我们是可以理解的,但八字未见一撇,一开口就讨价还价,是不成熟的表现。求职毕竟不是谈生意做买卖,‘金钱第一’怎么说也容易让人产生反感。”
2、自以为是
“有些大学的毕业生很不谦虚,自以为高人一等,好像一上岗就能为企业创造奇迹,在自我介绍中贬低别人抬高自己,这种人我们不想要。”来自一家国有大企业人事经理说。现代科技发展潮流,崇尚团队合作精神和群体智慧,干事业光靠个人的力量是不会成功的。和谐的工作环境、融洽的人际关系,是企业兴旺发达的基本保证,一个人倘若缺乏容人雅量,孤傲脱群,时时处处老想突出自己,这样的人不足取。
3、不求上进
“那种以为一毕业就万事大吉,缺乏进取心的大学生我们不要。”一家建筑公司人事处的负责人强调,“我们公司不光要看毕业生在校成绩和综合素质,更看重毕业生有无自学能力和锐意进取精神。光靠大学里学的一点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4、光说不练
“只会说不会做的大学生,我们养不起。”一家商厦人事主管坦言,“我们需要动手能力强的大学生。刚毕业的大学生来商厦先站柜台,这是我们商厦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有很多自以为是的大学生,往往连一天的销售额都算不清,你把几百号人、上千万的货让他管,能放心吗?企业不需要夸夸其谈的理论家,而欢迎脚踏实地工作的实干家。”
如何确保大学生实习的有效实施,关键在于完善并规范“大学生实习制度”。该制度的推行,既需要相关政策的保障,也需要“大学生实习制度”管理技术的支撑。政策和相关管理技术的完善主要涉及到学校、用人单位、大学生及政府等行为主体。而制定、完善和保障大学生实习的相关政策主要是为了改变各行为主体的观念,强化用人单位接受大学生实习的动机。通过政策引导,构建高校与用人单位实践教学合作平台,使接纳大学生实习成为每个用人单位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首先,应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明确实习是特定专业教学的有益延续。如美国的大学就鼓励学生在接受基础学科知识教育的前提下“走出图书馆”。大学教育要逐渐与社会发展、市场需要接轨,如学校可以成立产学研教育合作委员会,定期召开产学研合作会议,研讨产学研合作及学校人才培养问题,让企业的老总成为该委员会的顾问、名誉主任、主任、委员等。让他们经常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同时这种形式也为毕业生充分实习就业创造了十分有力的外部条件。
其次,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明确大学生实习制度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常规化。如在政府出台的《就业促进条例》中应强化大学生实习制度建设的必要性;通过税收减免政策,鼓励企业接纳大学生实习,并使之成为一种常规行为;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建立泄密责任追查制度,避免大学生实习短期行为可能给企业带来的风险;逐渐制定完善大学生实习期间人身及相关权益保护制度,保护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合法权益;补充完善《劳动法》,规范大学生实习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相关劳动纠纷等问题。
第三,完善“大学生实习制度”管理技术的支撑体系。该体系主要是为了解决“怎么做”的问题,确保大学生实习达到预期的良好效果。如广泛提倡高校开设“职业指导”专业课程,并设立职业指导中心,配置专职的职业指导专家,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职业发展指导。多邀请用人单位到学校组织校园招聘会及有关职业生涯的讲座,使学生了解就业状况。开办模拟面试,使学生明确所学专业特点及将来就业所需的能力,学校应联合企业对在校学生进行适应企业需求的基本能力培训。逐渐建立校内实习人才市场,筛选实习单位信息,并根据实习单位的性质及业务特点予以分类,以选调合适的实习学生,确保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实习需求信息对称。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实习管理机构,在学校、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签订三方实习协议书,指派专(兼)职老师跟踪管理大学生实习活动,实习结束后合理评价大学生实习活动效果及对学生就业的可能影响。
第四,应努力健全人才市场制度建设,规范人才市场中介服务秩序。人才市场应通过制度建设,提高信用水平,探索大学生实习中介服务,为大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实习机会。
第五,用人单位应针对实习大学生,制定一套完善、规范的实习制度。用人单位应定期向社会发布实习岗位信息。多与学校加强联系,宣传自己,以方便招募优秀人才。
综上所述,高校通过有效的实习教学,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与学习,另一方面提高了他们在理论知识指导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培养适应国家、社会和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